当前位置:首页 > 观察 > 正文

知识经济凉了吗?
肥肥猫 (肥肥猫的小酒馆) 发表于 2018-02-26 21:56:19    点击:

分享到:
现实恰恰相反,“有趣”才是人们最想为之付费的东西,至于“有用”,你确定你的东西真心“有用”?

作者:肥肥猫  来源:肥肥猫的小酒馆(ID:zhihufeifeimao)

知识经济是个伪命题,这是我今年以来的一个体会。

随着手机付费的习惯终于普及了到了每个人,2016年被吹成什么“知识经济的元年”,随后的两年里冒出了各种各样“卖知识”的平台,个个都来割一茬韭菜。

搞直播音频课最早的是知乎,2016年的时候知乎把live看成变现最理想的形式,全力推这个东西。但到今天为止,可以说知乎那个Live大概是已经凉了的。一个明证就是现在知乎上几乎没有人再聊live的事情,也很少听见有人引用某某人live里的内容。主要还是因为大家第一轮智商税被收的太猛,体验非常糟糕。

事实就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当老师的,演讲这东西3分靠打磨,7分拼天赋。知乎官方一直以来有个执念,就是那些名校的,高社会地位的人,讲的东西质量一定高,用户一定喜欢,但用户的反馈却不断打官方的脸。

大部分知乎力捧的站内元老和站外请来的大咖,都缺乏把东西讲的引人入胜的基本能力。就算请来了大牛,人家来了也就是随便聊两句,心态等同于粉丝见面会,根本不做备课准备。

 到了后期Live全面开放之后更是什么阿猫阿狗都去开课,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各种邀请我去听他课的私信(希望我帮他带流量)。讲的东西那真是什么鬼都有,女大v绕来绕去就是男女、裤裆那点事,男大v没有专业建树的全都一扎堆去讲“如何读书”、“终身学习”之类的掺水鸡血;有专业建树的开的课基本也就和念教材差不多,味同嚼蜡,根本听不下去。这种课去听一次就晓得撤了,脑壳有问题才会持续购买,所以Live越做越没人听。

知识经济这个词刚冒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想的很美好——知识包含狭义的书本知识和广义的人生经验阅历,这些东西全部商品化之后是个巨大的交易市场。但现在看来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想要纯干货的扎实知识,不如去找一篇这个领域的高质量文章读读,效果碾压。各个行业的经典书籍水平不知比那些所谓入门live高多少,只是没多少人愿意读罢了。

而广义的经验阅历,在没有团队打磨和准备的情况下就是瞎扯淡,根本没有长期持续输出的可能。一个在文字中灵光一闪获得高赞的人,让他成系统的表达出来可能根本就不行。

我记得有个美食答主开了个课叫怎样吃好火锅还是什么的,结果直播就是他自己和人聚餐的时候,把手机放桌边让大家听他们吃饭时的闲谈,结果买课的人全在骂他水。

我相信这家伙现实中可能真的很懂吃,但是他没有演讲天赋,也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更没有团队帮他准备和把关,完全不知道要怎么把肚子里的货表达出来。

事实上,哪怕就算让汪曾祺,唐鲁孙这些中国最牛逼的美食家穿越过来现在开一个课,体验也未必就一定好,很多知识分子功夫都是笔头上的,让他用口语的形式讲清楚,还要讲的引人入胜,这是完全两码事。

所以汪曾祺开一个美食节目,点击率未必有《高晓松品读汪曾祺》来的高。因为研究美食是汪的天赋,讲话好玩是高的天赋,大家术业有专攻。知乎错就错在他以为“知识”、“经验”这些东西可以化整为零的出售,但不知这些东西和任何产品一样,脱离了品控和专业,就质量一泡污。

做内容输出的人心里都清楚,要维持长年稳定持续的输出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像得到APP刚出来的时候很火,我因为关注万维钢差不多有10年了,所以买了个199的年课。

但即便是这样我一直很喜欢的作家,我至今也没有把他的课看完。他以前的文章有很多非常好的思路和有关美国政治的评论,现在的东西倒也不是说有多差,只是现在为了卖课而被团队包装,为讲而讲,把一个原本很有思想火花的人包装成了“解决中产阶级知识焦虑”的一个工具。

罗振宇本人是个非常精明的商人,他摸清商业化道路大概是2015年的事情,因此罗辑思维只有2014年以前的能听听,2014年以后的内容用知乎上的评论来说“罗辑思维几大宝:互联时代睁眼看,自由经济保平安,三体可以当圣经,屌丝信我变新星,大型公司必倒闭,我等牛B占便宜”。从一个“读”书人变成了一个三句不离互联网思维的大忽悠。

至于其他平台七七八八的课,我买过一些,自己也开过几次。总的来说体验都不算特别好,很难变成一种长期的习惯。唯一从2013年一直坚持跟的,回忆了一下,大概只有梁宏达(老梁)和高晓松的音频更新。现在手机里就剩下知乎和蜻蜓FM、最多为万维钢加个得到。其余都删了。

无论知乎上有多少人黑高晓松,但我还是要说,从晓说,到后面的晓松奇谈,到现在的矮大紧指北,这么多年来高晓松是极少数能维持住产出水准的播主。这人出生高级知识分子世家,亲身经历过很多重要的历史,又认识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或者他们的后代,所以他对很多历史事件的见闻都很有意思。

其次作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挺重要的人物,对流行音乐史的讲述想必也非常真实准确。这些东西都来自于家世和自己的才华,属于别人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的东西,不可复制。所以他在蜻蜓FM上开始付费之后我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付钱了,事实证明他对得起这笔钱。

高晓松过去在爱奇艺弄视频是非常没有必要的,一来他并不以形象取胜,二来语音已经包含了90%以上的信息量,却大大增加了适用场景。他2月22日会在蜻蜓fm有一次直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我还想付钱的一个人是鲍鹏山,个人认为他讲水浒是全网讲的最好的人,声音极有磁性。个人觉得他在学术性和通俗性方面的平衡水平已经超越了易中天,听的人欲罢不能,基本上任何时候只要点开他任何内容就会被吸引连续的听上几个小时。

所以听完水浒我把他讲先秦诸子的课也都下了。可惜他现在没有继续再开了,可能作为高校老师本身并不以此为主业吧。

当然比起这些人受众更广的是梁宏达(老梁)。如果说高晓松靠的是家境带来的眼界,这人就完完全全靠的是天赋,一张嘴完全老天赏饭。据说当年读大学的时候,他跑去陌生寝室聊天一聊几个小时,能把全寝室的人聊的不上课不吃饭。

这种天赋是独一无二的,再给力的团队协助也复制不了他这张嘴。单纯唠嗑也能把人唠的想听就是本事,而且无论是高晓松的扯谈,还是老梁的唠嗑,素材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支持长期输出,可以说这两人才是所谓“知识经济”时代最理想的典范。

知识经济这种形式就不适合传播硬知识。事实上,也没几个人真的想什么硬知识。罗辑思维里对知识经济有个评价大错特错,他说人们比起“有趣”,更愿意为“有用”买单。现实恰恰相反,“有趣”才是人们最想为之付费的东西,至于“有用”,你确定你的东西真心“有用”?

插个小广告:目前高晓松的付费课都在蜻蜓FM上有售,高晓松的节目名字叫《矮大紧指北》。

相关热词:高晓松  罗振宇 

上一篇:知音体、历史盲、仪式控…为何《舌尖3》会遭遇如此多口诛笔伐?
下一篇:Appier Aixon串接Google广告平台 协助企业从Aixon获得消费者洞察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