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对我们内容创业有什么帮助?
宇见 (宇见) 发表于 2017-03-07 09:21:09 点击:
最近有点小忙,今天来和大家简单聊聊我最近在琢磨的几个点。
1
我觉得营销人如能养成处处留心的习惯,对自己的业务积累应该是挺好的。
想起前阵去三里屯手工市集看一位朋友的创作,这位朋友擅长制作各种精巧、具有艺术气息的手工皂,当我看到这些令人愉悦的小玩意儿各有不同的材质、造型和气味,突然意识到,它们没准可以用来优化品牌线下门店的“嗅觉体验”。
由于此前我在一个项目中洞察到——在未来,基于消费者真实五感的场景体验,才更有可能是实体店区别于电商的价值所在;于是当天我们围绕如何将“气味”纳入到品牌线下门店聊到了很多。
诸如此类,我想如果我们能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多加留意,自然就容易积累到更多解决问题的Know How;这就好比一个语言能力强的人可以用多种表达方式去传递一个意思,当服务的客户类型变多,这种“表达力”的积累提升是会带来很大帮助的。
2
聊到线下门店,或者说实体品牌的场景体验创新,前一阵我专门写了“未来,品牌的线下门店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来进行探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见)。当时我提到一个观点——“品牌需要注意在实体店中植入自己的文化线索”。对此有小伙伴进一步询问说,那具体应该如何落地呢?我想,创造实物化的文化符号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比如,面包店J品牌陈列产品的货柜,是这辆做工考究的“老式”面包车,它被置于整个环境的中央,顾客的视觉中心区域。这样的做法就是在为品牌创造一个植入了文化线索的“超级符号”。通过包装、广告的不断重复,类似符号可能成为品牌认知的重要组成,这在定位理论中有一个近似的概念叫做“视觉锤”。
品牌能够创造出自己“文化符号”的好处多多,它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的认知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展开价值联想。比如在上例中,与J品牌接触多了的顾客或许偶尔会琢磨——老式面包车?是不是更传统的制作工艺?是不是更有手工艺性?这样也就有机会勾连起话题和口碑,给了顾客多一个介绍你的方便。
这就是在门店中植入文化线索,通过场景表达来巩固用户认知的一个典型。
3
除了实体品牌创新,内容创业的话题最近也聊得很热,这让我想起前阵闲来翻看的《蒋勋说宋词》,心想如果大家有机会穿越回宋代,去关注下当时的人文生活,想必也会对今天的内容创业很有帮助吧。
比如,我们今天不妨将宋词理解为相对于唐诗的一种“新媒体”。因为在宋代,诗这种创作形式经过了李、杜、白等人,已经到达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也由此渐渐开始远离百姓生活;这个时候,老百姓就会自己找一些曲子填词进去唱,是为宋词的雏形。所以我们今天对宋词的理解其实是极不完整的,因为留下来的只有文字,却忽视了它原本是一种以“听”为主的媒介形态。
苏轼就曾问过别人:“我的词和柳永的相较如何?”
对方答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了解到这一层的意义在于,每种媒介形态从品类角度看,与唐诗宋词元曲一样,都自有其“品类生命周期”,在群众基础好的品类早期切入有利于快速积累品牌势能(假设李后主、苏轼等人坚持写诗而不是写词,我们就很可能认知不到历史上的他们);但更重要的是,品牌还必须通过反思品类来进行价值创新(就像李、苏等人可以把市井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一样)。
为什么垂直领域的媒体创新难做?我想与这一点是很有关系的。比如,如果说很多垂直内容的核心价值是要“让人用”,文字最能说清讲明的,一定要拍成视频,面瘫的旁白、无趣的段子加些5毛特效去复述文字内容,而不是思考如何用品类优势(比如更传神的演绎、场景再现和多媒体剪辑),去节约用户的时间和提高他们的信息吸收效率,就只会导致内容价值的减损。
另外,由于整个视频品类目前“娱乐化”的特征,就像宋词开初的“世俗”特征一样,当垂直内容进入这一新品类也容易导致核心价值的模糊。通俗说,“让人用”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竟被带入了“让人乐”“让人High”的怪圈,偏离了核心价值尚不自知,这都需要我们从整个品类的情况入手进行反思。
4
前些天去客户公司开会,进行了一场数小时的内部洞察,听取大家对品牌核心价值的理解。我认为这样的工作可以成为完整品牌策划工作的第一站。
或许有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比如有的营销人主张在品牌策划前,首先要与客户保持距离,让自己能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多去体验一下客户的产品与服务。这样的逻辑诚然是对的,但在我看来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
-
清晰的内部洞察更有助于营销人快速了解品牌现状,快速识别问题。
-
内部洞察可以提升第二阶段外部洞察的效率——除了可以印证客户的想法,也可以着重去洞察那些客户自己也感觉很困扰的现实。
-
这样做还可以有效扩大洞察范围。通俗说,通过提前布置功课等方式,内部洞察的过程相当于是把企业员工发展成了更多探索市场的“触角”,他们能为策划人提供许多中央大脑(企业管理层)无从感知的细节。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好的营销人不太容易创意枯竭。就像《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一书里提到的:
“我认为艺术指导的原动力并不是自我表现。常常有人问我:‘像你做这么多不同类型的案子,是否会觉得肠枯思竭?’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答案不在我的脑子里,而是一直在对方心中。
当广告或识别标志完成之后,经常有客户表示:‘我从来不曾发现自己公司的品牌和商品有这种魅力!’唯有站在客观的角度检视,才能看见那些当事人因为太靠近而无法觉察的内容。另外也有人说:‘虽然感觉很新鲜,可是一点都不突兀。’这正是因为我并非从零创造一切,而是将核心价值从对方的思绪里导引出来。”
从「发现营销SDi」的逻辑看,这就是说营销人其实是在帮助品牌进行更好的自我价值探索(Self-Discovery),去客户内心发掘独树一帜的品牌风格,而不是去发掘营销人自己的某种风格。
上一篇:二月H5优秀案例合集 | 火爆的为何总是别人家的H5?
下一篇:乐视TV开机广告1天180万,媲美《新闻联播》,OTT市场真的准备好了吗?